新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李宇明:中文国际传播的动力问题

发布时间:2024-03-06 作者: 新闻

  语言传播(language spread)是语言不断超越其原来使用的社团和地域而向外扩展的现象。语言传播有两种基本类型。其一语言的跨社团传播,即语言传播到使用另外语言的社团、民族或国家,如英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德语在亚洲的传播。国际组织有自己的官方语言和工作语言,一种语言新成为国际组织的官方语言或工作语言,也可以算作语言的跨社团传播。其二,语言的跨地域传播,特指语言传播到本社团的不一样的地区,或被本社团带到一个新地区,前者如普通话在方言区的推广,后者如中文由华人带到东南亚,日语被侨民带到美洲等。

  语言传播涉及传播方和接受方。传播方对语言传播发出的推动力称为“推力”;接受方吸引语言进入本社团或本地域,这种吸引性的动力称为“拉力”。语言传播,包括语言的传播速度、传播方式等,就是推拉相互作用的结果。观察由推力和拉力构成的语言传播动力体系,可以有多重维度,如力量的强弱,力量产生的具体根源(力源),多股力量的主辅作用等。

  本文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时间界点,把中文的国际传播分为两个大的时期,分别考察这两大时期中文国际传播的推立和拉力,之后讨论中文未来的国际传播动力问题。需要说明的是,与“中文”相近的术语还有“汉语、华语、华文等,与“国际中文教育”相近相关的术语还有“对外汉语教学、汉语国际教育”等,为方便起见,本文主要使用“中文”“国际中文教育”,因上下文之便也使用其他表述。

  历史上的中文国际传播,可从三个方面来考察:第一,中文在中国四周的传播;第二,中文在南洋的传播;第三,西方汉学。

  秦汉之前,汉族就曾经与北方的阿尔泰语系的民族接触,汉语北传;汉族也曾与岭南的少数民族接触,汉语南传。秦汉以来,汉语不断向周边少数民地区及四周的国家传播,东至朝鲜半岛和日本,北达蒙古高原一带,西涉中亚地区,南到越南等地。今日看来,由于历史上的民族迁徙兴亡、国家意识的强弱嬗变、国界的更动迁移和国际关系的变化,汉语向四周的传播有些属于国内民族间的传播,有些属于国际传播。传播成效也各有差别,如国内的少数民族大多数都采用了本族语和汉语的双语制,满族、金族、土家族等则转用了汉语;而国外的日语、朝鲜语、越南语中存有大量的汉语借词,日语还在使用一定量的汉字。

  中文(汉语)古代在中国四周的传播,也许有政府的某种推力在起作用,但主要是来自中文、中国的吸引力,是拉力在起作用。由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构成的综合吸引力,构成了对周边的民族、方国、国家的拉力。如日本当年不断造派遣唐使来华,唐朝鉴线 年)东渡日本弘法,成为日本佛教南山律宗的开山祖师,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是近代中国内地人外出打工的三大路向,而其实中国人下南洋谋生当发生在更早的时期。历史上,中国人与南洋诸地早有来往明代郑和自1405 年(永乐三年)至1433 年(德八年)下西经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最远到达东非和红海,一路上就有船员及其家属留在当地。在琉球有“闽人三十六姓”的说法,据《明史·琉球传》载,公元1392 年(明洪武二十五年)琉球的中山国国王察度曾向明朝请求,派遣一些人丁去中山,以便更好地学习中国文化,发展贸易。明太祖朱元璋颁旨,命福建地区派舟工移居琉球,这些前后到达琉球的舟工,定居在首都首里那霸港周边的久米村。若由此算起,到达南洋及琉球的华侨已有 600 余年的历史。数百年来,华人踏浪南下,或旅居,或定居形成了汉语的社团,也将汉语传播到当地,并影响了当地民众。

  除了琉球和南洋,华人早就因种种原因流布到世界各地。例如:清代同治年间,陕甘地区的回族发起反清暴动,最后辗转定居在中亚地区,形成东干族,东干语便是汉语陕甘方言的中亚变体。19世纪80年代北美大陆修建太平洋铁路,一批华人劳工参与修建,之后留在北美生活,是北美地区的最早华人之一南美国家苏里南盛产黄金,1853年就有华人来此淘金,之后华人逐渐增加,截至2021年苏里南总人口 61.7 万中有华人5万多。1975年苏南正式独立首任总统由华人陈亚先担任。汉语(客家话)是其官方语言之一,建有中文学校,办有《淘南日报》《自由日报》《中华日报》等中文报刊和中文电视台,2014年春节成为全国法定的永久性假日。

  华人把中文带出中国,带到他们谋生的新地方,属于中文的跨地域传播,是拉力和推力双重作用的结果。拉力来自母语母文化,清末以来的历代政府皆重视华文教育和华侨工作,形成了华语延续的推力华人把中文带到世界各地不仅自己的社团使用,也会程度不等地影响到身边的其他社团,故而也有跨社团传播的性质。这种跨社团传播,也主要是拉力在起作用,是华人社会对身边社团的吸引力。

  汉学(Sinology)是指中国以外的学者对有关中国的方方面面的研究。汉学最初主要研究中国的文字音韵、哲学、文学等,后来研究范围逐渐扩大,故而又称中国学(ChinaStudies)。汉学可以粗分为东亚汉学、欧美汉学两大板块,欧美汉学可以再分为欧洲汉学、俄罗斯汉学、美国汉学。东亚汉学主要是日本、韩国和越南的汉学,可以归人前面“中文在中国四周的传播”中的讨论范围。俄罗斯汉学因俄罗斯地理和历史原因,兼顾东方和西方,视野阔大,有自己特色。美国汉学是后起之秀,以研究现代中国为主要内容,最符合“中国学”的称号。

  欧洲汉学是有400余年历史的传统汉学,于十六七世纪来华传教士的著述。传教士为向中国传教,从南洋陆续登陆广东、浙江,学习中文,了解中国的制度与文化,并不断把中国的相关情况传向欧洲,引发了欧洲学人对中国文化的极大兴趣,开始建立汉学,出现所谓的“中国热”。早期研究中心在法国的法兰西学院,之后英国的剑桥大学和伦敦大学及英国皇家亚洲学会、荷兰的莱顿大学瑞典的哥德堡大学、德国的腓特烈·威廉帝国大学等也相继开展汉学研究,设立汉学课程,建立研究机构,出版汉学杂志,改变了法国垄断汉学的局面。在汉学的发展过程中,来华传教士一直在发挥作用,并记录了当时的汉语及一些方言些中国的民族语言,为发展中文的铅字印刷和研究中文打字机,还深入研究了汉字的结构、常用字、常用词等,为中国的铅字印刷和中文打字机的应用做出过贡献。

  汉学的产生与发展,属于中文向世界的跨社团传播。在这个传播过程中,推力非常弱小,几近于无,清政府还曾在广东禁止国人教授传教士中文,禁止给传教士做翻译等。汉学发展的拉力主要是中国文化的,当然传教士的动机还有宗教方面的。

  综上言之,历史上中文传播的动力,推力是较为微弱的,除了对侨民教育的支持外,主要是拉力在起作用。拉力的类型主要有四:第一,面对周边的中国综合国力;第二,面对移民的母语母文化之力;第三,面对古代欧洲等地的中国独特的文化魅力;第四,向中国传教的宗教之力。

  1950年9月,“清华大学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真正开始启动,掀开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来华留学汉语教育的序幕,也掀开了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的序幕。70 余年风雨兼程,包括来华留学汉语教育在内的国际中文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有了巨大发展。

  据程家福、胡德维和崔庆玲的研究,1950 至1965 年间我共接收来自68个国家的留学生7239名;其中6571名来自当时的12个社会主义国家,占90.8%;533人来自38个亚非拉国家,占7.3%;来自北美和日本等地的只有 135人,仅占 1.9%。当时中国的教育还没有改革开放,每年接受留学生的规模都很少,只有1965年接受了越南3000 多名留学生算是“大批量”。1966——1972 年间,留学工作甚至中断,1973年才重新开始招生,但直到 1977 年留学生人数还直徘徊在300~500人之间。

  改革开放前,来华留学生教育的规模小,发展速度慢。中国招收留学生的积极性是为了尽国际主义义务,促进同社会主义国家和亚非拉国家间的文化交流增进同这些国家人民之间的友谊。而来华留学生的留学目的也多是政治目的此期中文传播的推力和拉力都很弱小动力来自意识形态。

  1978年,中国实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政策,开始试办对外汉语短期培训班等,招收来华学习的短期自费留学生,逐渐恢复来华留学教育。1989年,国家出台《关于招收自费来华留学生的有关法律法规》,放开了高校自主招收留学生的限制。1990年全国有资格接受来华留学生的高校即刻扩展到100余所。1991年来华留学生总数首次破万,且吸引了不少日韩、欧美国家的学生。1996年全国有资格接受来华留学生的高校增加至289所,来华留学生上升到41000余名,进人世界接受留学生最多的“八强之列”,社会上慢慢的出现“留华热”的说法。2001年来华留学与出国留学人数首次持平。2002年来华留学生总数超过85000名。2003年因“非典”会降低,但此后不久又有大的回升。

  来华留学有了较大发展,但是中国政府对待留学生的态度还绝大多数都是为了“中外教育交流”,一些高校在实践中则开始产生了“教育经济意识”。接受自费留学生可以筹措一些外汇作为办学经费,这是中文传播的新动力。留学生的来源结构不再以亚非拉为主,第一世界、第二世界国家的学生也纷纷来华。但是从所学的专业来看,他们留学的目的还主要是学习中国特有的文化,包括中文、中医、中国历史、中国哲学、中国艺术、中国体育等,仍是被东方大国的民间传统文化所吸引,与过去西方汉学家的兴趣有相类似的地方,或是说一脉相承。不过,也有一部分留学生学习与经贸相关的专业,中国经济发展开始发挥拉力作用。

  2004年,来华留学生达到110000 余人,首次突破10 万人大关十年来新高。也是2004 年,中国在海外成立第一所孔子学院,2005年首届“世界汉语大会”召开,在以往“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上又发展出“汉语国际教育”的提法,大力推动中文教育走出国门,努力形成来华留学汉语教育与海外汉语教育双腿走路、两翼齐飞的景象。当然在此之前,海外也有各种办学背景的中文教育,但是只有到了此时,推动海外中文教育的发展才更加自觉,更加用力。

  就来华留学来看,留学人数剧增,办学层次稳步提升,所学专业迅速扩大攻读研究生(硕士、博士)等高层次学历的人数增加迅猛,1986一1988年攻读硕博者年均仅有61人2000年增加到3251人2009年达到24866人。2009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对中国政府奖学金本科来华留学生开展预科教育的通知》,汉语预科教育经过4年试点,又悄然中兴。预科教育作为一个特殊门类异军突起为培养和选拔大批学历生做出了贡献。2010年,教育部发布《留学中国计划》.确定了建设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来华留学教育大国的发展目标。2018年,我国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各类来华留学人数达492185名接近50万: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占总数的52.44%,超过半数。2018年,教育部颁布《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规定来华留学生的专业学习与毕业要求与中国学生一致,开始提出中外学生趋同培养的要求。2020年,来华留学本科学历生总数为105234人,就读专业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十二大学科门类的392个专业(含中外合作办学专业44个)。就读人数最多的十大本科专业是:临床医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汉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土木工程、汉语国际教育、汉语言文学、中医学、软件工程。就读人数达66624人,占来华留学本科学历生总数的62.98%。

  中文在海外的传播更为迅速,详细情况已经有大量的文献进行过研究,此处仅报告一下数据。据王春辉的说法,截至2022年底,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中文教学,153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460个孔子学院和88个孔子课堂,82个国家将中文纳人国民教育体系,开设中文课程的各类学校及培训机构8万多所。正在学习中文的人超过3000万,累计学习和使用中文人数近2亿。

  这一时期,中文国际传播的动力发生了重要变化。首先是中国的推动力显然在不断加大,政府不断颁发支持来华留学和海外办学的文件,连续召开世界汉语大会,与许多国家签订发展中文教育的合约文件等。推力类型也由早年的“国际主义义务”“促进中外教育交流”变化为“知华友华”,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传播好中国声音。其次就拉力来看也在显著地增强,虽然事业发展进程中会有各种起伏。拉力类型也逐渐转向经贸,并辅之以科技。马箭飞、梁宇、吴应辉、马佳楠指出,2000年之后,全球共出版专门用途中文教材564种涉及商务旅游、科技、医学、媒体、公务、交通、工业、体育、法律、国防、政治、军事、外交、航空工程、金融等十几个专业和职业方向,其中前四位的是商务(42.89%)、旅游(14.30%)、科技(14.23%)、医学(11.02%)。这与前述来华留学生的专业分布具有相同、相似的表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余年来,特别改革开放之后,国际中文教育事业有了巨大进步,中文国际传播的发展动力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早期的推力和拉力都较为弱小,改革开放之后都在增强;推力类型绝大多数都是政治性的,早年的意识形态色彩更重,现在逐渐演变为“知华友华”,希望能够通过国际中文教育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拉力类型早年也是政治性的,之后转变为中国的东方魅力,再发展出经贸之力和科技之力。中文国际传播的动力体系变化,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中国经济、科技力量的迅速增加密切相关。

  2019 年 12月国际中文教育大会在长沙召开。会议提出了“国际中文教育”的名称,设置了国际中文教育政策等议题,开设了“中文 + 职业技能”的专题论坛。这次会议慢慢的开始推动国际中文教育朝着“融合”的方向发展,包括国内国外中文教育的融合,华人华侨的华文教育与非华的中文教育的融合,线下教育与线上教育的融合,中文教育与其他传播途径的融合等。2020年,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传播,人口流动受到限制,国际经济发展速度减缓,加之后来俄乌冲突的爆发与一直在升级,国际关系也在发生着各种微妙变化。2022 年年底ChatGPT 等大语言模型的涌现,成为影响语言教学的重要技术因素。这一些因素交织在一起,都会对中文的国际传播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国际中文教育仍然是中文国际传播的基本领域、基础工程。国际中文教育呈现出两大趋势:第一,学习者低龄化。李宇明通过询问多个国家的知情人、查阅文献等方式得出结论,国际上中文学习者低龄化的中等水准可能已达 50%,一些国家达到或超过 60%,且仍是加快速度进行发展趋势。这种低龄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 82 国把中文纳入基础教育。适应这种低龄化的新形势,就有必要了解外语在基础教育中的作用。中小学生学习外语是为了开辟新的国际视野,获助人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语言中所蕴含的文化因素和所负截的科技知识、世界知识,就是重要引力。中文应当变成全球年轻人发展的“脚手架”,让世界年轻人与中文与中国一起成长。

  第二,“中文+X”的发展。“中文 + X”是由专门用途中文教育发展而来其中的X可以细分为四类:X1=专业,X2=技能,X3=职业,X4=职业教育,X1是学术性的,科技是其发展引力。如前所述,2020年留学生在中国就读的专业就有十二大学科门类的392 个专业。能预见,来华留学生的专业选择将从中国的优势学科向一般学科发展,并呈现泛专业化倾向,即中国的专业都值得学,中国的学位都值得读。X2、X3、X4多与经贸相关。过去认为语言教育是文化事业,改革开放以来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直接推动的,但是“中文+X2/X3/X4”的发展,使中文教育进入经济生活领域,成为推动经贸发展的力量。“中文+X”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习者就业,帮助家庭致富;“中文 + X3/X4”更加有助于学习者所在地区或国家的经贸发展,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中国企业和中国的企业标准走出去。同时也应看到,“中文+X1”也能形成对“中文+ X2/X3/X4”发展的支持。总之,不管是从推力还是从拉力的方面看,“中文+X”发展的动力都是经贸与科技。

  国际中文教育是为了中文的国际应用,中文传播效率的重要标志也是中文的国际应用。中文国际应用的领域主要有三:第一,世界各国(地区)的外语生活;第二,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的语言生活;第三,国际会议、国际活动、国际学术刊物、国际大都市等的语言运用。国际社会的语言运用常有名分和实职之分,如官方语言多是名分,工作语言多为实职,名实当然都很重要。中文在国际应用的诸多领域已经发挥作用,比如联合国及其 10 个下属专门机构将中文作为官方语言,许多国际大都市的语言场景中都有中文,一些国际会议、国际活动也有使用中文的。此外还要看到,海外 6000 多万华人他们在家庭或华人聚集区也在使用中文,海外的2 万多所华校,也在努力传承华语。但总的来说,中文的国际应用还很不够,吸待引起重视。

  中文能够在国际上应用,需要教学做基础,也需有适合国际应用的中文标准,需有适合国际各人群、各领域、各场域的计算机中文应用软件,需有面向国际各人群、各领域、各场域中文应用的辅导队伍。当然,中文国际应用的最根本医素是中文对世界有用,特别是在人文、经贸、科技等领域。这三大领域亦是中文国际应用的引力之源。

  当把中文国际应用、中文国际传播问题聚焦在中文对世界的作用上,就需要从根本上认识中文的人类价值。中文的价值可大致分为传统文明价值和现代文明价值。中文之于世界的传统文明价值,早有论述早有定论,当今世界流行的语言就没有可与之相提并论者;且这种价值对世界的吸引力、对世界的贡献,在古代的汉学(中国学)兴起、中国改革开放后来华留学生的专业选择上,已有实践佐证。而从现代国际流行语言的趋势看,现代文明的价值更应重视,因此关键是要认识到并增加中文之于世界的现代文明价值,为中文源源不断地注入现代之力。

  李宇明在讨论汉语国际教育时认为,一定要重视对中文学习者重点介绍当代中国而不只是古代中国。而今在探讨中文的人类价值时,更要重视当代中国赋予中文的价值。中国在文化、科技、经贸等领域的发展,应及时进入中文,比如探索世界所获新知应及时用中文表达,特别是中国的科研成果应当用中文首先发表。同时,也要重视将世界的新知及时翻译为中文。当前,在这两个方面的认识和实践都很不到位,学术成果发表重外文而轻中文,翻译领域更重视中华文化的外译,在外译中又有更重民间传统文化外译的倾向。这不利于中文成为现代文明的思想库知识库,不利于在中文中集聚现代文明。

  语言不仅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还因其交际、思维记录、传播等职能而成为人类的知识库、思想库。语言的产生都与某一特定的文化社团相关联,但是语言一旦产生,它就不仅仅是某一社团、某一族属、某一国家的私有物品,而是全人类的。世界上的各种语言都应看作人类的公共产品、公共文化资本。人类通过外语学习,不仅仅可以掌握一种新的交际工具而提高语言能力,带来沟通便利而且也通过外语分享它的思想库和知识库,互鉴文明。这是“外语权利”,也是“外语红利”。同时,各语言社团也有向世界传播其语言的责任和义务,以推进语言这种人类公共产品的共用,推进语言这种公共文化资本的共用。

  语言传播本质上是利已利世之举,因此,语言传播的现象自古以来绵绵不绝,构成了人类语言生活的重要内容。由于人类的活动半径由地区发展到全球,并有互联网的加持,语言传播的半径扩大,古代主要在某一区域,而今则是全球性的。

  语言传播的动力有传播方的推力,也有接受方的拉力。历史上看,拉丁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法语、德语、英语、俄语、日语等的世界传播,都有一段凭借“强推力”传播的历史,殖民、军事、宗教等力量强制把自己的语言压给对方。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特别是冷战结束之后,强制推行语言的时代总体上说已逝去,取而代之的是通过经贸、科技、教育等形成的“软推力”。而就接受方而言,过去的拉力主要产生在接受方的精英层,而在“软推力”时代,拉力对语言传播的作用更大,这种拉力主要是文化、经贸、科技之力,也包括由此形成的综合之力,而且拉力不仅产生在精英层,而是来自多层次多领域,甚至来自社会大众。

  中文(汉语)在历史上早就迈出了向外传播的步伐,但是直到 20 世纪后半叶的改革开放时期,中文的推力一直较弱,除了侨民教育之外,在多个时期其推力甚或为无。而只是到了改革开放的中后期,才有了较大推力,以孔子学院建立为标志,中文传播才有了自觉意识,推力也不断加强。

  中文传播的拉力历史上大多数来源于中国的周边,这种拉力是由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构成的综合拉力。后来汉学兴起,其拉力大多数来源于东方文化的魅力东方文化魅力产生的拉力今天任旧存在,但是自从中国经济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特别是2010 年中国变成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之后,经贸便成为主要拉力。科技是中国经贸发展的支撑力量,因此这一时期科技也是拉力中的重要力量。海外华人华侨的中文拉力自然来自于母语母文化,但是这种拉力在一个时期曾经因种种原因有逐渐减弱的趋势,是近来中国的经济发展逆转了这种减弱的趋势,经贸拉力还在逐渐加强。

  世界正处在大变局中,语言传播的动力体系也会发生各种变数。总的变化趋势是:推力中以“弱推力”为主,“强推力”往往会起反作用;拉力在语言传播的动力体系中将起主导作用,经贸、科技、文化是拉力主源。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的提高,相信中文国际传播的速度还会加快,成效还会更好。为使中文在全球顺利传播,一定要了解当今及未来的语言国际传播动力体系把握未来中文的国际传播之力,改善未来中文的国际传播之力。要点是:

  (1)自觉形成、科学操控中文国际传播的推力。推力力度要稳重持久,推力源主要是经贸、科技、文化。

  (2) 善诱引力。注意将推力与引力形成合力,甚至巧妙地将推力转化为引力。引力源亦主要是经贸、科技、文化。

  (3)推动中文国际传播之本,是将中文发展为人类最有价值的语言之一,不仅要注意发挥其传统文明的人类价值,更要注意为中文不断注人现代文明,使其成为人类最重要的思想库和知识库。